1、在你发怒的时候,要紧闭你的嘴,免得增加你的怒气。
2、“世间最珍贵的不是“得不到”和“已失去”,而是现在能把握的幸福。”
3、《礼记·大学》有云“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这一句话流传至后世,便成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一大家耳熟能详的“人生指南”。实际上,这句话讲的不正是从“个人”到“社会”的个人价值观如何完成社会化的过程么?每一位哲人的思想的成长,都要经历这么一个过程,先让属于自己的哲理从自己的观察转化为指导社会的实践方法,再由指导社会过程中出现的新现象折返纠正自己的观察,循环反复,才能日渐成熟。因此,一个哲人的思想必然有关乎个人与关乎社会的两部分,他的行为亦如是,而连接这两部分的,便是“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寻道之旅。苏格拉底,莫不如是么?
4、人类的幸福和欢乐在于奋斗,而最有价值的是为理想而奋斗。——苏格拉底
5、《柏拉图对话集》是其代表作之是柏拉图对话系列的统称,包括《申辩》《克力同》《游叙弗伦》《拉齐斯》《吕西斯》《查米迪斯篇》等十余部著作。
6、(3)我的母亲是个助产婆,我要追随她的脚步,我是个精神上的助产士,帮助别人产生他们自己的思想。
7、但现在似乎倒过来了,我们先给孩子灌输那些他不懂的东西。这个勇敢就不好说了,节制就更谈不上。我们是以最大的限度,放纵我们自己后代的欲望,而不是培养他们的节约。
8、说到这儿,实际上我们对自己的孩子也是这样,想着我们过去吃过苦了,一定不能再让他吃苦。我们那时候花钱那么紧张,现在一定不能让他们在这上有任何的委屈。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也不能让孩子在钱上有任何委屈。实际上,有点委屈也没什么,他会更珍惜。
9、也许,在某种意义上,萨特福柯之流确实与实证主义哲学思潮不共戴天,但他们却是苏格拉底批判精神的真正继承者。先不说他们的思想对流行价值观念的颠覆作用如何比“牛虻”有过之而无不及,就他们用自己的生命去实践他们的哲学这一点而言,他们也无愧于当代苏格拉底的称号。萨特终生未婚却身边美女如云,还拒绝接受诺贝尔文学奖;福科以非凡的笔触写下了《性史》,他由于寻求同性恋性行为的终极体验而死于爱滋。这些事情似乎互不相干,但在这里我们却看到了同一个道理:以自己的原创思想为自己生活的最后依据的人,不可能将同代人偶然接受的流行价值观念视作神圣,也不会承认任何思想领域之外的权威。
10、说的有道理吧?有道理的,一般人辩不过他,也不会这么想问题。但是他这么一说之后,人们觉着确实是这么回事。你不说我什么都知道,你说了我反而啥都不知道了——有些谦虚的人跟苏格拉底谈话之后,觉得我们确实应该承认自己的无知,要虚心一点、谦卑一点,不是向苏格拉底请教,是跟苏格拉一起探索真理、探索知识,求得对一个问题有比较好的理解。
11、(4)色诺芬著:《回忆苏格拉底》,吴永泉译,商务印书馆2017年版,第62页。
12、我们从小学到中学、到大学、到研究生,再到博士生,都在学习,但学习状况不一样。前期,你都是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不断地学习已有的知识。进入到了研究生,就看到了知识的界限,就要去解决一个领域中还没有解决的问题。
13、我什么都不知道,只知道一件事,就是我什么都不知道——苏格拉底时间带走一切,长年累月会把你的名字、外貌、性格、命运都改变——柏拉图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亚里士多德http://eblog.cersp./userlog2/60812/archives/2007/3620shtml柏拉图可是一位在世界上名气很大的历史人物。他是苏格拉底的学生、亚理士多德的老师,是古希腊唯心主义哲学的集大成者。
14、真正高明的人,就是能够借助别人的智慧,来使自己不受蒙蔽的人。——苏格拉底
15、这样,苏格拉底就提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则——把自己的德性实现出来,这叫「真善一体」,用我们中国人的话说叫知行合一。这个知不是一个简单的认识论上的知,而是人与生俱来的道德原则。
16、而自制到达的第二个地点是人与人的感情这一主题,这一部分体现在苏格拉底对人与人之间的情感问题的处理方法上。在第二卷第三章里,苏格拉底劝导哈赖克拉泰斯要友爱兄弟这里我们可以看到这一种自制的表现。苏格拉底首先是从人的欲望着手,分析人喜欢什么样的兄弟,从而得出好兄弟的标准,再以这一种标准要求哈赖克拉泰斯,并说,如果哈赖克拉泰斯可以成为一位好兄弟,他的兄弟也会被他感化,成为一样的好兄弟。从理性与欲望的角度来看,这一思维过程不正是以自身理性观他人之欲望,再以观察之结果约束自身吗?
17、同样的,“欠债还钱“即是正义的话,那么在不正确的场景还钱同样不会是正义。因为这可能给债权人带来更不好的影响。”欠债还钱“的正义观似乎在为”债券奴隶制“辩护,让人们忽略债务产生过程中的不正义,反而强调”还“的义务。由此可见,”欠债还钱“或许只是站在利益既得者的身份去做出的一种正义呼吁,其本身是很可疑的。
18、我很喜欢上面朋友的贡献。因为其中各个回答的逻辑思路和风格,就是我常喜爱的,也是自己思辩的特点。知音啊
19、(5)色诺芬著:《回忆苏格拉底》,吴永泉译,商务印书馆2017年版,第64页。
20、认识自己就是认识自己的心灵内在原则,内在原则就是认识自己的德性。「德性」在古希腊的语境当中,就指的是品性、特性,是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一种规定性。我们认识事物首先认识什么呢?首先认识事物的区别。能够把握住事物的界限,就说明你在认知水平上提高了。
21、苏格拉底(前469—前399),古希腊哲学家。他一生过着艰苦的生活,无论严寒酷暑,他都穿着一件普通的单衣,经常不穿鞋,专心致志做学问。40岁左右,他成了雅典远近闻名的人物,被认为是当时最有智慧的人。苏格拉底无论是生前还是死后,都有一大批狂热的崇拜者和一大批激烈的反对者。他一生没留下任何著作,他的行为和学说,主要是通过他的学生柏拉图和色诺芬著作中的记载流传下来的。但他的影响却是巨大的。在欧洲文化史上,他一直被看作是为追求真理而死的圣人,几乎与孔子在中国历史上所占的地位相同。
1、我记得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教材上有这样一句话,马克思认识到社会治理间的斗争从来都是非理性的,因此在某些方面无法被理性所揭示,由此,他写出了对黑格尔法哲学的批判。我们的世界已经,或者说从来都不是理想国,我们也不需要什么哲人王,漫长历史中的“国家无义战”让政治家们逐渐意识到,当“兼爱、非攻”无法得到相应与一致服从时,国家的第一需求或许是保存自身。任何道德话语以及崇高叙事都被认为仅仅只是装点门面的说辞,真正隐藏在话语下的是实打实的利益之争。
2、「美德就是知识」与「真善一体」
3、可能这是因为柏拉图师从苏格拉底吧。
4、苏格拉底的哲学思想
5、许多赛跑的失败,都是失败在最后的几步。跑“应跑的路”已经不容易,“跑到尽头”当然更困难。——苏格拉底
6、柏拉图的理想社会以斯巴达城邦为蓝本,与时代完全脱节,只反映少数人的幻想,注定是一枕黄粱。
7、未经审视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
8、理想国的苏和格是苏格拉底
9、(9)你是为了吃饭而生存,还是为了生存而吃饭呢?
10、(4)世界上最快乐的事,莫过于为理想而奋斗。哲学家告诉我们,“为善至乐”的乐,乃是从道德中产生出来的。为理想而奋斗的人,必能获得这种快乐,因为理想的本质就含有道德的价值。
11、我非常清楚地知道,我并没有智慧,不论大的还是小的都没有。——苏格拉底
12、未经考察的人生是不值得过的人生
13、人身前有一个袋子装着自己的优点,身后有一个袋子装着自己的缺点,所以人一般只看到自己的优点和别人的缺点,却很少转回头去瞧瞧自己的缺点.伊索寓言
14、开头有言,哲人的思想包括“个人”与“社会”的两面,在关于自制的讨论中,我们已经可以一窥苏格拉底思想中的两面性了。而除了思想,哲人在行为上也有着“个人”与“社会”的两面性,在“个人”层面上,苏格拉底的行为是克制欲望、友爱他人、遵守法律和尊敬神明。那在“社会”层面上,苏格拉底的行为是什么呢?
15、《左传》称“古人称立德、立功、立言为三不朽”,苏格拉底在“社会”层面上的做法便是通过立言来到达立德,通过立言立德让年轻人寻找到真理后,再让年轻人积极参与政治去立功。以苏格拉底的话而言,就是“安提丰,是我独自一人参与政事,还是我专心致志培养出尽可能多的人来参与政事,使我能够对政治起更大的作用呢?”,所以,我们可以肯定的是,在“社会”层面上,苏格拉底的做法就是教育。
16、苏格拉底:(公元前469—公元前399年),古希腊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公民陪审 员。
17、既然古希腊苏格拉底的角色,现在已大都由哲学界之外的人扮演,那么他们也许正混迹在“网络诗人”、“美女作家”、摇滚乐手、性感艳星、先锋画家、实验影人、或其他另类群体之中。但我们也许不能对他们抱有太大的希望,因为他们中的大多数都只在某一方面不自觉地与苏格拉底相仿,有些人甚至不知晓也无心去知晓苏格拉底究竟是哪条街哪间店的掌柜。在这里,我们没法儿在严格分类的基础上界定何种另类群体中必有苏格拉底角色的扮演者出没,因为这里没有逻辑的必然性。那么,既然在哲学从业者那里也可能会有常规之外的现代苏格拉底式人物,我们如何觅得他们呢?
18、玻勒马霍斯提出了“正义就是扶友损敌“的观点,对朋友应该友善,对敌人应该狠毒。苏格拉底通过一系列技术的例子类比正义,认为真正正义的人应该是不会做出”损“这个行为的。既然正义如同航海术等技艺一样对于其对象有一种特殊且恒定的作用,那么”敌友“这样一个相对的概念是否能够符合绝对的正义?“敌友”仅仅只是不同主体在自身立场上做出的形势分析,那么对不同个体而言是不存在一种普适的正义的。因此,扶友损敌看似公允,其实仅仅只是符合大众心理的一种“同态复仇论”。
19、(7)做少许事情而做得很好,胜于做许多事情而做得很糟。
20、↑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我们吧!
21、虽然,这种思维方式可能错漏了许多值得思考的问题,但这种思维方式的方向却是值得我们去借鉴的,是一种提高个人思维能力的训练方法。
1、本文为郑召利教授在君和堂「大师读书会」系列讲座的演讲《回忆苏格拉底》内容节录(第一部分)。
2、在与克法洛斯的对话中,苏格拉底层询问他“家财万贯最大的好处是什么“,克法洛斯直接将金钱与正义联系在一起。他认为通过金钱反而可以使自己少干坏事。同时,克法洛斯认为,正义就是”欠债还钱“。
3、(6)我与世界相遇,我自与世界相蚀,我自不辱使命,使我与众生相聚。
4、这幅作于1821年的绘画描写苏格拉底(右)在教诲阿尔基比阿德斯。他的这位得意门生后来成为雅典的政治家
5、主要是柏拉图自己的思想。虽然柏拉图青年时候说过自己所有的思想都来自苏格拉底,并且以后的思想也会是苏格拉底的(大意是这样,原话记不太清楚了)。但学界已经考证柏拉图的思想前期的确是延续着苏格拉底的思想,但后期其表达的是自己的思想,只是借着苏格拉底之口说出而已。可以理解为前期是苏格拉底的柏拉图,后期是柏拉图的苏格拉底。《理想国》是柏拉图比较成熟的思想属于后期,所以是属于柏拉图的苏格拉底,而非苏格拉底本人了。
6、做人,首先要认识你自己,而做事一定要把握住尺度。这个尺度在苏格拉底的时代,就是指如何节制自己。那个时代的思想,在伦理规则当中就是"守中道",跟中国讲"中庸"一样。
7、我唯一知道的就是我什么都不知道
8、对哲学家来说,死是最后的自我实现。是求之不得的事,因为它打开了通向真正知识的门。灵魂从肉体的羁绊中解脱出来,终于实现了光明的天国的视觉境界。
9、在有关个人的哲学上,苏格拉底的根本观点是自制。关于自制的最直接的反应便是苏格拉底对欲望的看法,在食欲上,他用食物也以自己能够愉快地欣赏的量为限(1);在性欲上,他认为那些不能坚决控制色欲的人应该把这一类欲望的满足只限于在身体迫切需要的情况下心灵予以同意,而且这种需要也不致引起损害的时候(2);在金钱方面,苏格拉底讲学时也不收取酬金,只为能在讲学时保证自己拥有“不向不喜欢的人讲学”的自由......苏格拉底对欲望的看法,总结起来就是“可以满足,但不可放纵”。愈是能够欣赏食物的人就愈不需要调味品,愈是能够欣赏饮料的人就愈不忙于寻求他所没有的饮料苏格拉底的自制,首先就是克制欲望,而克制欲望的目的,首先在于更好地满足欲望。
10、到了现代西方,专门从事哲学研究的人数量急剧增加,但他们之中的大多数人只是把哲学研究当作众多职业中的一种,而从事这种职业也只是在谋生过程中服从社会的分工,而不与自己的内在人格发生必然的联系。这样,苏格拉底式的质问虽然作为这种学术本身的要求被继承了下来,但质问的对象主要已不是社会政治生活中的人,而是业内的同行。除了从事哲学这个行业的人,很少有人知道哲学专家们在关心讨论些什么问题。应该说,大多数哲学教授们并没有觉得自己要扮演“牛虻”的角色,也没有多少人期待他们扮演这样的角色。当哲学的学术化变成过度的技术化时,它的直接的文化批判功能就基本丧失了。
11、苏格拉底是雅典一个奇怪的人物。作为一名智者,他不追求金钱、权力或名誉,宁愿作一个街头哲学家生活在赤贫之中。如果你相信他的学生柏拉图和喜剧作家阿里斯托芬对他外貌的描述,那苏格拉底便是个其貌不扬的老家伙。
12、柏拉图自己后来也看到这样一个头等好的“理想国”不能实现,就用《法律篇》来描述“二等好的”国家了。但他并没有放弃对“理想国”的理想。
13、世界上最快乐的事,莫过于为理想而奋斗。
14、真理有三部分:考查,即求取它;认识,即它已存在;信心,即运用它。——苏格拉底
15、苏格拉底是古希腊哲学家、教育家,他出生于公元前四六九年的雅典,曾经当过石匠、雕塑家,也当过兵、打过仗。据说他还娶了一个泼妇,生了两个儿子。最后,因为他拒绝放弃雅典共和国目为异端的学说,被判死刑,服毒身亡。
16、事情的真相是,只做权力政治的批判者,你起码会经常被认为代表了民众而民众也有望站在你一边。但是,如果你的批判对象是民众的俗见,你又不与政治权力为伍,那你就八面受敌,英勇壮烈了。也许,当自命的道德护卫者悲叹“人心堕落、世风日下”之时,新的一代在被“牛虻”叮咬后正从伪价值的枷锁中挣脱出来准备回到永恒价值的家园故里。就算如此,人们回到家里,大概也不会在哪个良晨吉日突然想起向早已作古的“牛虻”敬一杯。看来,要想做个现代的苏格拉底或任何时代的苏格拉底,你就得准备好最终孤身一人背起十字架了。
17、我们今天目睹的是正义的被消解,作为一个政治系学生,“政治的背后是利益”这个经典定义不知道被多少大家陈述过。无论是马基雅维利关于君主的“狮子狐狸”这样纯去道德化的话语,还是马克思“国家是实行阶级统治的暴力机器”,都好像与苏格拉底的正义相去甚远。今日,当我们将苏色辩论成为驯兽时,应该思考的是,政治走向近现代,究竟是看透了呢,还是没看透呢?道德在政治中被消解,自动离席,利益开始了对崇高的僭越。
18、从自制切入,我们便可以看到苏格拉底对理性的态度,并进而了解苏格拉底对欲望的态度、对法律的态度和对神灵的态度。而且,要发展理性便要思考,于是了解了苏格拉底对理性的态度后,我们也可以了解到苏格拉底对思考的态度,并能理解苏格拉底的名言——未经审视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
19、全书主要论述了柏拉图心中理想国的构建、治理和正义,主题是关于国家的管理。
20、我的母亲是个助产婆,我要追随她的脚步,我是个精神上的助产士,帮助别人产生他们自己的思想。
21、不要靠馈赠去获得朋友。你须贡献你诚挚的爱,学会怎样用正当的方法来赢得一个人的心。
1、对作家来说,写得少是这样的有害,就跟医生缺乏诊病的机会一样。
2、(3)色诺芬著:《回忆苏格拉底》,吴永泉译,商务印书馆2017年版,第36页。
3、雅典学院前的苏格拉底塑像
4、德尔斐神庙阿波罗神殿遗址
5、理想国就是柏拉图以社会分工为基础的国家制度学说,大体的图景是:整个国家的规模以站在城中最高的地方能够将全国的情况都看得一清二楚,国家的百姓都互相认识为最好。至于国家为什么会产生?柏拉图认为:“国家是起源于人类的需要。”正因为有了人类的需要,国家才得以建立,但是对于人类来说,最为迫切的需要是维持生命的食物,所以人类的首要的需要就是粮食,其次的需要是房子,再其次的需要是衣服之类的必需品,而因为有了这些的需要,于是就产生了农夫、工匠、泥水匠、木匠、铁匠、织工、鞋匠等各种不同行业的人员,但是柏拉图认为人类应该分工合作,因为每个人的天赋都不同,而且“人不可能同时做许多事情都获得成功”。
6、如果说语言能够对我的阅读产生阻滞,那么《理想国》里的类比逻辑则让我感到有些困惑。阅读伊始,在我浅薄的认知中,苏格拉底的有些类比推理是不能成立的。例如,我觉得“一个正义的人善于管钱”是无法与“一个医生善于治病”相类比的。正义的人并没有形成方法论意义上的“擅长管钱”,人们将钱放心交给他保管,也仅仅是不用考虑监守自盗的风险,这就不能推出“”一个正义的人,极善于管钱,同时也就意味着极善于偷钱的结论。有比如将“马受伤了,马变坏了”与“人受伤了,人变坏了”相类比。我觉得哪怕人受伤了,他仍然能够成为一个好人。当然,随着阅读的加深,我逐渐了解并适应了苏格拉底的一些逻辑。但阻滞感依然是我对这本书逻辑的第一感受。这往往使得我不禁对某句话进行额外的思考。
7、(2)患难及困苦,是磨炼人格的最高学府。
8、我到处走动,没有做别的,只是要求你们,不分老少,不要只顾你们的肉体,而要保护你们的灵魂。
9、苏格拉底有一个特点,他从来不说自己有智慧。实际在很多问题上,我们确实是无知,承认自己的无知,这需要勇气。孔子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知道自己的无知,才可能去追求和探索知识,
10、最近我看了一个调查,关于农村老人服毒自杀的一个社会调查,这个让人看得真是触目惊心。他们通过调查发现,大多数老人自杀,大多数情况是对生命失去了信心。再一个更现实的原因,就是不给儿女当拖累。中国的父母真是不得了,死的时候想的不是自己,想的更多是不要给孩子当拖累,这也是中国人对待生死的一种态度。
11、本文为郑召利教授在君和堂「大师读书会」系列讲座的演讲《回忆苏格拉底》内容节录三。
12、30在这个世界上,除了阳光、空气、水和笑容,我们还需要什么呢!
13、谦逊是藏于土中甜美的根,所有崇高的美德由此发芽滋长。
14、不过,苏格拉底之所以闻名后世,主要是因为他的学生柏拉图在《共和国》中描摹了他的人格力量和精神遗产:号称“苏格拉底方法”的哲学思维。
15、《回忆苏格拉底》这本书中,大家可以去看一看,特别好的一点是就像孔子学生记录孔子言行的《论语》一样,这本书的记录也是方方面面、事无巨细,有很多苏格拉底跟学生、跟邻居、跟各种各样的人探讨各种各样的问题的记录。而且他有推理,在这点上跟孔子的《论语》不太一样。
16、我非常清楚地知道,我并没有智慧,不论大的还是小的都没有。